推手心得

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好。我是周延斌,以下是我在学习推手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有谬误欢迎大家指正。

跟随师父学习拳架与推手多年,但因为自己懒散,至今拳架不得精进。相对于拳架我在推手练习中下过些功夫,资质鲁钝,也只是得些皮毛。愧对师父栽培。虽然学艺不精,但也有些体会和教训,与新近开始练习推手的众位师兄师姐分享一下,以便大家能在推手练习上少走些弯路。

首先我想谈一下对于推手的认识。我觉得推手的目的主要还是在于懂劲明理。懂劲自然是懂太极之劲。太极之劲应该是松沉而整的。这种劲力起始于足下节节贯穿于梢节,中无迟滞耗损。松和整是其中的要点。而说到松和整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因为只整而不松就是僵,只松而不整就是懈。只有把松和整两个看似对立的条件通过刻苦准确的练习统化唯一,才能达到渐悟懂劲。既然目的是懂劲,可见招法胜负都在其次。所以说推手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击对抗练习,而是探索太极拳奥妙的一把钥匙,是追求本质的工具并非只是招法运用和竞技的需求。

01

图为田京苗老师指导周延斌练习推手

在刚开始接触推手时,新学的师兄都难免着迷于牵化发放,以求得练习中一时的胜负顺背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则容易因为相互较力导致肩臂越练越僵,跟劲无法通达。又或是过分的追求走化,体势松散摆肩涮胯,不能形成合力。以上这些都是初学推手的大忌,其实也是练习拳架的大忌。所以推手犹如练拳也需要强调体势中正、走架工整、忌盲目用力以求发放。推手是二人互练,需要相互规范彼此动作、相互配合才能求得彼此松活圆整。所以习练双方都要以师父喂手的劲力和具体动作标准要求为练习基准,共同揉练以求懂劲明理,切忌为追求胜负而推来搡去、怪招频出,误人误己。

图为田京苗老师指导周延斌练习推手

图为田京苗老师指导周延斌练习推手

所以只有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正确练习推手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而要做到正确练习我觉得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踏实的心态,戒骄戒躁。大家在学推手和学拳架的时候都喜欢谈悟性,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所谓悟性更在于所下的功夫。比如有的师兄拳架学得快,大家都是觉得是悟性使然,但在推手的学习中确迟迟不见像拳架里那样的习练成果,是推手比拳架难学吗?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功夫没有下到。以此反推拳架练习也是一样。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为何要十年才能出门,怎么练十年才能有成?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话说远了,回到推手上来。初学推手一般都是由单推(单手推手也叫单轮)和双推(双手推手也叫双轮)开始学习。其中单推手可以说是整个推手练习的基石,这一点我觉得是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记得师父当初带我们学习单推手由平推轮进而到立推轮再到贴臂插掌画八字,一项一项教下来一丝不苟。而最后坚持练的师兄寥寥无几,大家当时都想尽快学双推手。当时我也不太理解,以为立圆、插掌不重要所以练得很少,直到后来师父带大捋才明白这些练习的真正意义,想往下走缺的练习一个不少都得补回来,之前的功夫没练到再学什么也是徒然。正所谓没有一就没有二,推手练习就是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练得扎实最终才能学有所成

图为田京苗老师指导周延斌练习推手

图为田京苗老师指导周延斌练习推手

前面说到的目的和心态,接下来再和大家说些我通过练习推手后对拳理的一点理解。以下文中所说推手都专指陈式推手。这里我之所以强调是陈式推手,主要原因在于太极拳虽然至理相通,但各家的练法却各有千秋,对于推手而言在没有练就本门扎实精纯的基础的情况下,杂学各家必至一事无成。对此我有多次切身体会,并非是持有门派偏见,实是因为见到过太多深刻的教训。

推手是明理铸基之功,虽然相对于拳架动作简单,但仅就定步单推手来说依然包含了太极十三势中核心的中定、进、退、顾、盼之五体势。在太极十三势中五体势为体,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而推手正是通过反复打磨五体势之功而终至足下之劲贯穿周身调配于梢节,拔出棚劲。而棚劲作为八法之首也是八法的统领,可谓一劲生而百劲通。可见出棚劲是太极拳进阶的重要基础,而推手又是导出棚劲的重要工具。

就我个人推手练习中的体会来说,棚劲的意义在于充盈贯穿,在没拔出棚劲之前我与人推手接手时虽然彼此两手相搭,但相互其实并未形成串联,对彼此的力量变化感受非常迟钝。对方之力过来更多是靠本能去扛架,既不能导对方的力于自己的足下,也不能正确判断对方的力道大小虚实以做到适当的应对。王宗岳《太极拳论》里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又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里面说的“”与“”、“阴阳相济“的前提就是。而推手中如果无棚劲贯穿就会出现象这种情况,对方力大时我本能反应之力更大,形成对顶。或是,对方力大时我一味不接,以为闪躲就是走化。这些都是不能以正确的力量与对方相合,无法做到无阴阳转换的表现,形不成拳论中的走化沾粘。最终只能是“人刚我柔变成跑,我顺人背使劲怼。”话虽玩笑,但基本上是初学的通病,大家需要多加注意。

而为什么棚劲贯穿才能做到走化沾粘、阴阳相济呢?这是因为棚劲不同于人体自身的本力(也可以说是肌肉反应力量)。本力更多的依赖于身体反应,比如在应对外力冲击时人本能的反应都是肌肉绷紧以形成自我保护,这是人类自然进化中形成的本能,是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重要机能。但问题在于这种力变化不灵活,并且对力量变化的反应也不灵敏,是不辨虚实的。 所以对应在推手中,初学的师兄往往会被做空,原因就在于此,对面的力量往往貌似很大,自己本能反应就是紧张并且全力应对,而此时对方之力稍加变化引导就造成了自己扑空失重。其实就是俗话所说的不识逗,被别人以虚就实,放空了。转过来说,如果此时是以棚劲应对接手则不然,因为棚劲不只贯穿充盈自身,更通过接触(单推手中是通过搭手的掌根与腕根的接触)与对方贯穿,形成系统。这时我不仅自身足下之力贯通梢节,并且也通过棚劲接触感受对方,从而掌握对方的力量意图,这就形成太极的听劲,从而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顺应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即避免了由于自身反应过度僵挺给对方以凭借,又防止了对方走脱。而如果推手双方都能以棚劲相互贯穿对应运动,这样就形成了阴阳相济的太极运动。此中的奥妙是推搡拉拽、我胜你败的斯技旁门所不能体会的。

图为周延斌和张桁硕在缅怀雷慕尼老师逝世三十周年活动上进行推手演示

图为周延斌和张桁硕在缅怀雷慕尼老师逝世三十周年活动上进行推手演示

以上是我通过练习推手所得的一点感悟,虽然拉拉杂杂,谬误难免,但确实都是亲身体会。之所以献丑写出来跟大家探讨,主要是感慨敬佩师父传拳的辛苦不易,希望能和众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一起好好的把拳艺传承下去。各位共勉吧。